薩其馬和沙琪瑪?shù)膮^(qū)別
1、制作方法的區(qū)別
沙琪瑪的制作方法相對簡單,主要原料包括面粉、雞蛋、糖、油等。首先將雞蛋和糖打發(fā)至體積膨脹,然后加入面粉和油,攪拌均勻后放入烤箱中烤制。烤制完成后,將糕點切成條,然后進行熬糖和粘合,最后切割成小塊即可。
相比之下,薩其馬的制作方法更加復(fù)雜。主要原料包括糯米粉、芝麻、糖、油等。首先將糯米粉和水混合攪拌成糊狀,然后倒入鍋中蒸熟。接著將蒸熟的糯米糕切成條,粘上芝麻和糖,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色。最后再熬糖,將炸好的糯米糕粘合起來,切割成小塊即可。
2、口感和外觀的區(qū)別
沙琪瑪?shù)目诟邢鄬Ρ容^軟糯,有點類似于蛋糕,但是比蛋糕更加密實。沙琪瑪?shù)耐庥^相對比較簡單,表面沒有太多的裝飾,通常會撒上一些芝麻或者放上一些果脯來增加口感。
相比之下,薩其馬的口感更加酥脆,有點類似于麻花,但是比麻花更加細膩。薩其馬的外觀相對比較精美,通常會用糯米粉和芝麻混合成黑白相間的圖案,看起來非常有藝術(shù)感。
3、地域和文化的區(qū)別
沙琪瑪是中國北方地區(qū)的傳統(tǒng)糕點之一,特別是在北京和天津地區(qū)非常流行。沙琪瑪?shù)目诟泻屯庥^比較簡單樸實,是北方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常見食品之一。
薩其馬則是在中國南方地區(qū)非常流行的一種傳統(tǒng)糕點。特別是在廣東和福建地區(qū),薩其馬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傳統(tǒng)食品。薩其馬的口感和外觀比較精美細致,通常會被用作禮品或者節(jié)慶食品。
沙琪瑪是哪個民族的風(fēng)味食品
沙琪瑪是一種滿族食品,清代關(guān)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。
沙琪瑪具有色澤米黃,口感酥松綿軟,香甜可口,桂花蜂蜜香味濃郁的特色,廣受民眾特別是小孩的喜歡。據(jù)《光緒順天府志》記載:“賽利馬為喇嘛點心,今市肆為之,用面雜以果品,和糖及豬油蒸成,味極美。”道光二十八年(1848)的《馬神廟糖餅行行規(guī)碑》也寫道:“乃旗民僧道所必用。喜筵桌張,凡冠婚喪祭而不可無。”周圍的喇嘛僧眾是泰華齋的第一主顧,沙琪瑪作為佛前之供,用量很大。
沙琪瑪以其松軟香甜、入口即化的優(yōu)點,贏得人們的喜愛。滿族入關(guān)后,沙琪瑪在北京開始流行。時至今日,沙琪瑪作為滿族小吃的美味,已經(jīng)從北方傳遍了全中國。關(guān)于其名稱的由來,據(jù)傳當(dāng)年努爾哈赤遠征時,見到一名叫“薩其馬”的將軍帶著妻子給他做的點心,那種點心味道好,而且能長時間保持新鮮的口感,適合帶去行軍打仗。當(dāng)努爾哈赤品嘗后便大力贊賞,并把這種食物命名成“薩其馬”。沙琪瑪作為滿語的音譯,在清代滿語字典《五體清文鑒》《三合切音清文鑒》《御制增訂清文鑒》中對應(yīng)的漢語均為“糖纏”;《御制增訂清文鑒》曾描述:白面用芝麻油炸后,拌上糖稀,放洗過的芝麻制成。由于當(dāng)時找不到漢語代稱,便直接將滿語音譯,所以亦會出現(xiàn)“沙其馬”、“賽其馬”等的稱呼。